近几年来,中国各地非遗文化盛行,赋予了之前从未被发掘的风情与魅力。让一些技艺、习俗不在局限于乡野小巷,跨越时间的鸿沟,坐上时代的快车进入大众视野。以科技、创意、互动、文化共鸣构建多元路径,为年轻人提供了“可玩、可感、可传播”的新体验。
融合国潮与沉浸式体验,打造视觉与情感共鸣
非遗项目通过结合汉服、妆造等潮流元素焕发新生。例如,福州“三条簪”头饰通过调整造型(如将簪头改为毛笔样式)并融入多宝簪等装饰,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,吸引年轻人拍照打卡。
晋城推出“太行山上过大年”系列活动,如打铁花表演,结合光影秀和数字IP,打造差异化体验,吸引年轻游客。在文化场景中感受非遗魅力。
强化参与感与社交属性,激活“打卡经济”
年轻人热衷亲手制作非遗产品。例如,琼海非遗巡游活动让游客参与英歌舞表演,增强代入感。安徽的鱼灯体验,游客可自制鱼灯文创产品,带动销售额超百万元。
福建簪花因明星效应(赵丽颖、毛晓彤等)在社交平台爆火,话题播放量超15亿次,吸引日均5.4万人次打卡。晋城通过短视频大赛邀请游客分享非遗灯会,借助“明星网红经济”提升传播声量。
数字化赋能与跨界联动,拓宽传播边界
游戏IP与虚拟场景引流:晋城利用《黑神话:悟空》热度,在高平铁佛寺等景点设置游戏联动打卡点,吸引年轻游客;广东非遗年货购物月通过直播带货、地铁非遗巴士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扩大曝光。
未来,非遗活动需持续创新形式(如元宇宙场景、AI互动),同时坚守文化内核,避免沦为“流量快餐”,才能真正实现“破圈”与传承的双赢。让更多年轻人举起非遗传承这面旗帜。
更多详细情况,请在线咨询卓小越,或拨打总监热线:13565871840(同微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