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“消费降级”“去品牌化”“平替”这些名词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,人们似乎更加倾向于为高性价比的产品与服务买单,而对“品牌溢价”不再买账。品牌建设的作用是否真的在弱化,市场是否只有“价格战”可打呢?在小编看来,品牌作用并不是在弱化,相反的,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中,品牌的力量使企业在新竞争中更容易站住脚、抓住机遇。
1. “老品牌”的新翻红
去年一批老国货品牌“秒出圈”,蜂花、嘉顿饼干、白象鸿星尔克等品牌翻红,稳稳接住了“性价比”热潮,长期以来树立的历史悠久、品质可靠的品牌形象借此契机为更多消费者所见,这正是品牌效应的集中体现。除了“性价比商家”,诸如好利来、大壶春、足力健这类老品牌,并不打便宜牌,仍然能够通过老品质、新产品走好中高端品牌路,市场份额不降反升。
2. “白牌”的品牌升级
在“工厂平替”、“平价零食”等词条背后的无数白牌商家,实际上做的是“一次性买卖”,一波销售热度过去后的商品,再次变得无人问津,这便是无品牌、弱品牌的弊端。各类“白牌”的头部商家,也开始了品牌化道路,比如“比比赞”零食品牌。淘宝天猫等平台对涌入的“白牌”商家的大力扶持举措中,也无一不体现着帮助中小商家塑造品牌的意图。
如此看来,品牌仍然十分有力地左右着客户群体的消费选择,品牌化才是企业长久发展之路,那么,究竟是什么让品牌看起来越来越“无用”呢?答案是品牌类型的极大丰富,如今不仅仅产品本身有品牌,渠道、个人都可以是品牌,“白牌”正是依赖于博主、主播的个人品牌以及电商平台的渠道品牌,才得以爆火。品牌建设不会因“性价比”问题而停滞,其路尚远,期待与各位一同探索。
更多详细情况,请在线咨询卓小越,或拨打总监热线:13565871840(同微信)